馆员荐书榜——西南联大

01 《联大八年》

ld-01

西南联大《除夕副刊》主编

新星出版社2019年版

(图书馆所藏为1946年版,索书号:YF72/1)

《联大八年》是关于西南联大的早期文献,内分三部分:

“历史回顾”,收录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史》、闻一多《八年来的回忆与感想》《“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吴征镒《长征日记——由长沙到昆明》、资料室《八年来的民主运动》《八年来的生活与学习》等;

“联大生活”,收录费孝通《疏散——教授生活之一章》、资料室《蒙自生活点滴》、培之《一个职员的话》、马英《南院,我们的家》,以及《从军生活》《“翻译官”》《联大的团体生活》等;

“联大教授”,收录资料室整理的学生对102位联大教授的素描,语虽简短,然相当传神。

总体来说,这是普及西南联大真实情况的原始文献,为人们了解联大的诸种细节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大体上相当于一个简略的西南联大校史”(谢泳)。

02 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ld-02

中华书局2018年版

(图书馆所藏索书号:K825.81/69)

郑天挺(1899-1981),字毅生,福建长乐人。历史学家。著有《清史探微》《清史简述》《明史讲义》等。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是郑天挺先生留下来的日记中最为齐全、也最为珍贵的一部分,记录了郑先生‘七七事变’后苦撑北大危局,带领留京教授南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并筹建蒙自分校,以北大秘书长身份承担行政工作,负责恢复北大文科研究所

1940年初受梅贻琦校长之邀,出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在形势复杂多变、敌机随时轰炸、资源极端匮乏、物价不断飞涨、经费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团结敬业之精神,践行刚毅坚卓之品格,为国家培养人材等的一段重要经历。此书不仅是郑先生个人,同时也是西南联大师生在这一时期教学、研究、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记录,是抗战时期那些满怀爱国热忱的中国知识分子保存文化火种、投身教育救亡的真实见证。”

在滇期间,郑天挺也在云南大学文史系兼课,这在日记中多有记载。

03 陈达:《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

ld-03

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图书馆所藏索书号:I267.1/1021)

陈达(1892-1975),字通夫,生于浙江余杭。社会学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大历史社会学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48年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中国劳工问题》《人口问题》等。

陈达从小就喜欢做笔记,在阅读或旅行的时候“大致带笔与纸,预备随心所欲,抄记任何项目”,此书即依据笔记所撰,事无巨细,兴到即记,“叙述了其卢沟桥事变后,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社会学系的日子”,“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地之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04 鹿桥:《未央歌》

ld-04

黄山书社2008年版

(图书馆所藏索书号:I247.57/853)

鹿桥原名吴讷孙,毕业于西南联大。华裔作家、学者。

该书以抗战时期昆明西南联大以及昆明民风民俗为背景,讲述了战时岁月里的青春校园故事。这里爱恨交织,笑泪相融。尽管环境艰苦,联大的师生却积极乐观,追求心中的真善美,追求各自的理想。

书里有不少关于昆明风土风情的描写:昆明的黄昏、昆明的雨、昆明人赶街、昆明的小吃(尤其是对米线、饵块、卷粉的描写非常传神,“免红”“多青”“宽汤”恐少有人知了)、昆明的书店茶馆影院以及大街小巷、还有那外地人一点儿都听不懂的昆明方言,宛如一幅民国昆明风情画。文字清新优美,以诗的语言来写小说,给人的感觉非常舒畅。

05 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ld-05

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图书馆所藏索书号:G649.287.4/38)

易社强生于1935年,西南联大荣誉校友。早年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教授,现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他了解云南,熟悉云南,自称“老滇票”。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被誉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不过,此书绝不是史料的堆砌、专业术语的拼凑,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解读这个伟大的学校,以及这个学校里的人和事。

书从联大长征讲起,教授与学生的酸楚、政府与人民的反应,均娓娓道来。到了昆明,这些流亡的人们,尽尝人间之种种滋味,既有跑警报、吃八宝饭、宿舍打伞的苦辛,也有茶馆论政、品尝小吃、体味民俗的“浪漫”。但作者最在意的,是西南联大的独立与自由,他期望“中国朋友能借鉴联大丰富的经验与智慧为他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扬帆导航”。这不但是他的期望,也是每个关心中国大学教育前途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