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是植物和光合微生物独特的生理过程,它固定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和有机物,高效完成太阳能的固定和转化。光合作用与农业以及能源和环境密切相关,为农业生产和食物链奠定基础,维持地球上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是几乎整个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Wiley出版集团联合举办“光合作用与高效农业”在线学术论坛,旨在为广大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把握光合作用研究的最新前沿科技,认识其在提升现代农业高效生产和保障大粮食安全中的应用价值。
讲座时间
2022年9月24日(星期六)8:30-17:00(北京时间)
参与方式
扫码注册观看
如果您之前未关注“Wiley 科研服务”,关注后即可获得注册链接
会议日程
Section 1 开幕式与特邀报告
主持人:付爱根(西北大学)、林荣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8:30 - 8:45
开幕式致辞
匡廷云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8:45 - 9:15
水稻OsDREB1C基因调控高产早熟的分子生理作用机制
周文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9:15 - 9:45
优化光合产物分配提高作物产量
卢从明——山东农业大学
9:45 - 10:15
调控碳-氮代谢平衡实现水稻高产和氮高效协同改良
傅向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10:15 - 10:45
玉米为什么是光合能力最强的农作物
王柏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0:45 - 11:15
玉米C4光合调控机制的初步探索
李平华——山东农业大学
11:15 - 11:45
交流讨论
Section 2 特邀报告与闭幕式
主持人:黄继荣(上海师范大学)、杨文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4:00 - 14:30
植物光合作用与高光效分子设计
张立新——河南大学
14:30 - 15:00
光呼吸重构与作物高光效种质创新
彭新湘——华南农业大学
15:00 - 15:30
Improvement of plant Photosynthesis by Rubisco genetic Engineering
陈太钰——华中农业大学
15:30 - 16:00
冠层光合效率控制基因的挖掘及作物高光效改良
朱新广——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16:00 - 16:30
新疆棉花优质高产栽培的光合生理研究
张旺锋——石河子大学
16:30 - 16:55
交流讨论
16:55 - 17:00
闭幕式
匡廷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原理事长
长期从事光合作用研究,发表论文550余篇,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开辟了我国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新领域。2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等奖励;曾被评为中科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标兵”;获国际光合作用及氢能研究可持续发展大会“杰出成就奖”、亚洲—大洋洲光生物学学会“杰出贡献奖”、中国植物生理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会“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周文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The Crop Journal 期刊副主编、作物学报编委等
主要从事作物高产高光效的分子生理研究工作。主持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作物产量与效率协同调控机制研究种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Science 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编书著1部,获得省部级等奖励2项。
卢从明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合作用功能调控分子机理及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主持科技部“973”课题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以及中科院重要方向及前沿部署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科研项目。在Advanced Science, PNAS, Molecular Plant, Plant Cell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傅向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Plant Physiology、Advanced Genetics、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J Genetics and Genomics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激素与环境互作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近年在赤霉素信号转导、高产和氮高效协同调控机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性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6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1项、美国专利3项。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荣誉和奖项。
王柏臣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6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11年6月在东北林业大学担任教授,2008年担任林木基因组学科带头人。2011年加入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C4作物光合作用机理及高光效研究。首次阐明了玉米C4 NADP-ME脱羧途径的光能利用机理,详细解析了玉米利用光能进行碳-氮耦合高效同化的生理机制。同时,从事木本植物高光效研究,掌握目前最先进的木本植物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大量杨树和柳树遗传材料,详细解析木本植物高效固碳及速生机理。这些工作丰富了植物光合作用光能高效利用调控理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先后两次主持中科院“先导专项(A类)子课题;参与“973”、“863”、“重点研发计划”5项。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获批审定高光效、氮高效利用玉米省级新品种一个。2011年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第一完成人),2015年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六完成人)。共发表研究论文近50篇,其中通讯作者论文36篇。
李平华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担任中国植物蛋白组学会理事,山东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
近年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 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要从事玉米高光效研究,利用生理生态、分子及功能基因组学的方法探究玉米高光效的分子机理,为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张立新
河南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芬兰图尔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2018年,先后在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从事光合作用研究工作,2010年-2018年任中科院植物所副所长。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光合作用功能调控机理研究,包括叶绿体基因表达调控、光合膜复合物组装、叶绿体信号转导、光合作用环境调节等。主持多项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在Cell, Nature Pla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Plant Cell 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应邀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Trends in Cell Biology,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撰写综述性论文。现任国际光合作用协会执委会委员,植物学会常务理事。Photosynthesis Research副主编,Advance in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Molecular Plant、Biochim Biophys Acta Bioenergitcs 等刊物编委。
彭新湘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PI,光合作用与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1983年于湖南农学院获茶学学士学位,1986和1989年于华南农业大学分别获植物学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华南农业大学工作至今。期间先后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开展博士后和访学研究。长期致力于植物高光效与抗逆性机理解析及分子设计改良研究,在利用基因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建光呼吸支路提高作物光合效率与产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主持国家级课题10多项,在Molecular Plant, Journal Experimental Botany 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太钰
华中农业大学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光合作用改良,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2018年获得博士后基金国际交流项目派出计划资助加入刘鲁宁教授团队从事Rubisco与羧酶体遗传改良研究。在ACS Synthetic Biology, Plant Journal,Plant Molecular Biology 和Photosynthesis Research 等杂志上发表数篇研究论文 。
朱新广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光合作用与环境生物学开放实验室主任
长期开展作物高光效研究,构建了涵盖从代谢、细胞、叶片、个体、群体多层次的光合作用系统模型,构建了数字植物模型,为植物系统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模型;发展微环境整体技术,发展基于光伏农业-植物工厂-组织培养技术模块的高效负碳农业体系;阐明黄顶菊C4光合作用进化分子历程,并以此为指导,模拟C4进化历程;建立了整合作物光合作用表型组平台,支撑光合作用基础及应用研究。由于发现提高光合效率的新途径,2013年被国际光合作用协会授予“Melvin Calvin - Andrew Benson Award”。创立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s -- Photosynthesis and Photobiology, 同国际同行共同创立in silico Plants 杂志,是F1000Prime的faculty,编著《光合作用研究技术》;发表文章160多篇,被引用15600次以上,H-index 52,进入Elsevier 2020、2021年中国最高引学者名单。
张旺锋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目前担任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作物生理学组副组长)、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光合作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棉花学会副理事长、兵团作物学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棉花生理生态与栽培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前期研究专项等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7部,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集体奖)1项。
付爱根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部资源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主要利用功能基因组学、结构生物学手段研究光合作用的关键蛋白因子的作用方式、叶绿体发育、光合复合物组装与修复、叶绿体对外界环境的应答等重要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建大豆新种质和育种新模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在PNAS, Nature Plants, The Plant Cell, Molecular Plant, Plant Journal, Plant Physiology,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等期刊发表重要文章多篇。目前兼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光合作用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职。担任The Plant Cell, Plant Physiology 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担任《植物生理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生物学杂志》编委、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和BMC Plant Biology 的 Associate Editor。
黄继荣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叶绿体发育、植物代谢与G-蛋白信号转导相关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研究开发项目20多项,包括主持国家“973”项目一项(10年)、参与国家“973”、“863”、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等项目三项(10年)、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主持中科院重点项目1项、参与中科院先导专项1项、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6项、主持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1项、主持企业委托研发项目4项。迄今以通讯作者在Cell Research, Molecular Plant, Plos Genetics, Plant Journal, Plant Physiology 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2006年入选“中科院人才计划”和“浦江人才计划”,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和“中科院人才计划”终期评估优秀。2009年和2019年两度荣获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先进学会工作者”,2015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荣获上海师范大学第六届“师德楷模”称号。目前兼任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植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
林荣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从事植物光信号调控与光合作用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Molecular Plant, Plant Cell 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等。兼任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光合作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任《生命世界》主编、《植物学报》副主编、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Seed Biology 编委。
杨文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从事光合作用调控、叶绿体蛋白转运和质量控制以及豆科高光效相关研究。主持国家青年人才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科院先导A项目子课题和任务等课题。在Small Methods, PNAS, The Plant Cell, Plant Journal, Molecular Plant, Plant Physiology, New Phytologist, Cell Reports 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4本。2017年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2021年荣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学优秀奖。目前兼任中国藻类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光合作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WLLA青年PI培训委员等职。担任The Plant Cell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担任《热带作物学报》副主编、《土壤学报》编委、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review editor。
中国科学院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植物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前身为光合作用基础研究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太阳能光生物转化与利用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光合膜蛋白结构与高效吸能传能转能机理、碳素同化及其调控网络、光合作用功能调控与光生物燃料转化、光合作用环境适应与作物光能高效利用等方向的研究,旨在阐明光合作用能量转换和物质转化机理,研发太阳能光生物转化关键技术,为我国农业、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简称“国科大现代农学院”)成立于2018年1月,由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牵头承办,南京土壤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等10个研究所与国科大校本部共同承办,学科范围涵盖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水产、畜牧学、林学和园艺学等6个农学门类一级学科。
国科大现代农学院将发挥农业生物科学引领、前沿交叉及多学科优势,坚持科研立院、人才强院、技术兴院、创新办院,面向农业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建立拔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开放的国际合作模式,致力于科教融合和卓越创新,培养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及国际视野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提升学科在国际、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 713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