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知日本"云大赛区一等奖:《清淡好风流 ——读<枕草子>断想》

"品书知日本"云大赛区一等奖作品

清  淡  好  风  流

——读《枕草子》断想

李晓荷(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我在林荫道上行,风过卷涛声。 

咔嚓。 

空山松子落呵。天凉了。

天凉好个秋。秋天赏什么?     

有倩影,青丝如瀑和服半挽,转头来,懒懒应你一句:秋是黄昏。

初见它是挤在书架最底排,封皮颜色淡淡,仿佛对读者没什么殷切的期待。

纳博科夫有言,作家是做不到百分百诚实的——他们的身后总是站着读者,“姿态”在有意无意间应运而生,叫人如何不做他想。

这却是一本写给自己看的日记。

开卷即欣喜惊诧——从“春,曙为最”起笔,盘点四季,到夏夜、秋暮和冬晨,居然像极了那联佛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她把对时节和生活的切肤感受,融于一种倾向于克制的赞美,笔触栩栩,振振欲飞。

全书的记述繁复细碎,无微不至,一层层细节她描摹着色:可爱的事,高贵的事,不相称的事,使人动容的事……有时忘了前面已经记过,无妨,再写它一遍就是。像在串珠子,又像在小口品咂着清淡的吃食。可想当年,平假名,片假名,红笺小字上生息着一种落寞和自足。 

她诚心诚意,兀自把玩。

书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たなびきたる”。

周作人版本作“这是很有意思的”,和林文月所译的“有趣”、“情致”或“意趣”,各有所长。林氏道周氏翻译得不贴切,以为要据不同的语境来处理这个含义丰富的词。

说来我倒偏爱前一种更自然的译法,其实,汉语中所谓“意思”,言有尽意无穷,也是十分微妙,可曲径通幽的。

清少纳言,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她的文字里渗透着物哀美学,于一花一木里移情,纯粹地提炼,唯美是也。这与《徒然草》之于追求残缺之美的“侘寂”,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谈《枕草子》,又总绕不开一个《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批判的,史诗的,更是悲剧的,她二人晚年的境况都堪称凄凉,可你能在少纳言这儿读出一种浑不自知的可爱和明媚,文气如风行水上,笃定又轻快。早已过了孩提时代,尚能一生烂漫天真。

借她这双纯粹的眼睛来打量:榻榻米、屏风画、足袋木屐纸灯笼。清凉糯实,玲珑精致,“东方味儿”十足。

——这种“东方”却与中国有别。日本人承下我们古早的细节,织成和服上法隆寺和名物裂的纹样。于是你在纹理里窥见了唐宋遗风,空间的隔断保鲜了时间。华夏大地上兴衰更迭,而“天之御中主神”所驭的疆界,只静静倚守着海浪,待得惊涛拍散尘世烟,这支文脉仍在搏跳、生长。

唐人言,轻罗小扇扑流萤,却直叫人想起那个千里之外的东瀛来。

再把地球拨过小半圈,一位阿根廷的老人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博尔赫斯发现中国之于日本,正如希腊之于西方。中国,像一个巨大的影子笼罩着它。

这在平安时代的清少纳言的笔下,淋漓尽致。

一衣带水两相望,你发现,我们两个民族的祖先,听同一声子规啼,赏同一抹梨花白,香山居士的美名漂洋过海,李太白的神来之笔同样倾倒一片异域文人。从唐衣唐锦到牛郎织女的传说,汉家风致悉数传到了大和,“三四/七月的早晨”记述的访妻婚制,还叫人想起云南摩梭人的走婚之俗。

他们对唐诗的喜爱大有渊源——日本自古崇书。草子有记一则趣闻:早先村上天皇考察女御记诵《古今集》,以棋子记录讹误,一夜竟问了整整二十卷,“从前就是身份不高的人,也都是懂得风流的”。

提到《古万叶集》、《伊势物语》这些经典,少纳言总是信手拈来。物语和俳句不同于中国的诗词歌赋,它更幽微,又随性,淳朴干净,不取佶屈。掩卷散步湖畔时,一句“猿泽池兮玉藻漂,苕苕摇荡疑乱发,犹似吾妹兮寝妖娆”被她记下,又攀上我的脑海,缘来这番心境,是古今四海皆通融的。

草子中亦有及山川风物。中式园林讲究名堂和排场,而日本的枯山水,更生一分禅意。佛风东渐后,岛屿小小,伽蓝丛立,有道是“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阵“烟雨”只把东瀛楼台也吞纳其中。

枯山水便发迹于禅宗——自乐于是的璞真,这是反求诸己,调和着融天融地的洽然,这是物我合一。无水之水,无山之山,真真方寸地一沙一世界了也。

千年流转,日本古风未减,气韵绵延。时至今日,亦时时可见园林静雅,春意阑珊,樱花树下摇曳三五和纸伞。日本的声音从不聒噪:小而真的观照,竟可以如此深不可测,沁润人心。这番余味清淡,如一阵霡霂在默默地浸淫着,静水流深,流入那飞鸟川、音元川、细谷川、玉星川,流进中国海,流进日本海,直流进太平洋里去了。

参考书目:
《枕草子》[日本]清少纳言,译林出版社
《斩首之邀》[美国]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上海译文出版社
《博尔赫斯谈话录》[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馆藏推荐:

zhencaozi

检索链接:

http://202.203.222.211/opac/searchsearchWay=title&q=%E6%9E%95%E8%8D%89%E5%AD%90&view=

&searchSource=reader&booktype=&scWay=dim&marcformat=&sortWay=score&sortOrder=

desc&startPubdate=&endPubdate=&rows=10

内容简介:

《枕草子》大约成书于1001年,日本平安时代的散文集。与《源氏物语》一起被誉为古典文学史上的双璧;开日本随笔文学之先河,也是当今文学史上随笔文学的代表之作。形式多样、行文自由的写作风格对后来的散文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全书共有305段,分为类聚、日记、随想三大内容。类聚是受唐朝李义山《杂篡》的影响,罗列生活中不同性质与类别的事物,如“山”、“海”、“扫兴的事”、“高雅的东西”,涉及地理风貌、草木花鸟、内心情感、生活情趣等等,非常丰富地体现出作者清少纳言细腻的观察和审美趣味。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宫中的生活,其中有反映她与皇后藤原定子感情深笃的经历,以及她在宫中生活的片断,这部分内容深映古典风貌,可从中了解日本平安时代皇室贵族的生活状态和品味素养。随想则是对自然与人生的随感,尤其可见作者明快、自由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清少纳言(约966~约1025)真实姓名不详。“清”取自家族姓氏“清原”,“少纳言”为宫中官职。曾任一条天皇皇后藤原定子身边之女官。她是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三十六歌仙之一,出身于书香门第,汉学修养深厚,与当时的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三才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