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家书推荐——《诫子书》
书目链接:
=score&sortOrder=desc&startPubdate=&endPubdate=&rows=10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四百多年的汉代兴盛在宦官和外戚的交替专权下,渐渐地走向了没落,政治黑暗,战争不断,再加上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在极度凶险的苦难之中。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黄巾军的冲击下,东汉王朝已是摇摇欲坠,名存实亡。社会秩序在战乱中受到强烈冲击,人民对于安定有强烈的渴求。社会动荡久了,时代就会呼唤着拯救社会的英雄出现,诸葛亮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出任刘蜀丞相,帮助蜀国奠定基业,并且任人唯贤,公正廉明,使蜀国在动乱中站稳脚跟。
《诫子书》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这一年,诸葛孔明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后葬于定军山(现今陕西勉县东南)。所以这封家书算是诸葛亮临终遗言吧。他临终前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属于家教、家训一类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这里的“诫”有劝诫,警告之意,有时也作“戒”。其中字句不仅是诸葛亮对前人智慧的总结,更是诸葛亮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物介绍:
诸葛亮,何其有名!东汉末年,隐居在南阳隆中,“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这一年,诸葛亮27岁。刘备“三顾茅庐”,初次见面便向刘备提出要取得荆、益二州为基业,东连孙权,北抗曹操的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后来赤壁大战,孙刘抗曹......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死白帝城,临终将后事嘱托给诸葛亮。诸葛亮时年43岁。后主刘禅继位后,蜀国军政大事,一应由他裁决。然后和孙吴重修旧好,结为盟国;七擒孟获,平定南中;整顿内政,充实军资,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最终功亏一篑,卒于公元234年。享年54岁。
诸葛瞻(公元227-263年)字思远,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为诸葛亮与黄氏的长子。当时,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意思是说:瞻儿今年已经八岁,聪明可爱,我嫌他智力成熟过早,恐怕将来成不了大才。事实证明,诸葛亮的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被封为公爵。公元243年(延熙六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任骑都尉、羽林中郎将、升射声校尉、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后为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所以诸葛瞻是成材了的。公元263年,诸葛瞻37岁时,魏国大将邓艾伐蜀,劝降诸葛瞻,结果诸葛瞻怒斩来使,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死守绵竹,在与邓艾军交战时阵亡。诸葛瞻最终忠诚报国,不负其父诸葛亮所望。
现在如果大家去绵竹旅游,还会看到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也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如能有机会到成都,在成都武侯祠那个墙壁上,还有清代安岳令洪成鼎题悼念诸葛瞻父子诗碑,上面这样写道:“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
现实意义:
《诫子书》以短短八十六字的智慧传诵千古。内容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大意是:对待自己,要俭朴节约,静思,明确坚定自己的志向,在清静安定中实现自己远大理想。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不能急躁,不能草率,不要浪费掉自己的青春年华,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即使是今天,这封家书或者临别遗言都是有很深的启发,特别是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总的来说,有三点。
第一、俭朴 静思。我们现在的时代,物质生活非常丰富,无形之中,很多人都在浪费,所以,你看,俭朴实际上是一种你对生活的态度,不是说有钱就不用俭朴。事实上很多全球首富对待自己的子女都是要求俭朴。再看静思,现代社会节奏如此之快,其实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静静的慢下脚步去思考一下,去反省自己,你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你看,佛教上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同样的道理。
第二、淡泊 明志。这句话大家都熟悉。不要太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迷失在权利金钱之中。这一点也是我们现代人很多缺乏的。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也是孔明留给后人的一个思考,也成为很多后人的经典座右铭。
第三、终身学习 心存志远。一个人的成才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活到老,学到老。要想让自己保鲜,跟上社会节奏,就要不断去补充和积累。所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同时要树立远大志向,就不会到老的时候后悔自己年轻没去做什么事情。
最后,我们用诸葛丞相《诫子书》中的名句来共同给我们每个人,我们自己做个警示吧,就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 147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