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图书馆一楼,有一面名人墙,展示的是云大校史上知名教授的简历。即便是匆匆一览,也可略知云大的辉煌历史。今介绍五位名师著作,读其书,可想其人,亦可藉此学习读书治学方法,发扬志气,向上努力。
01 袁嘉穀著,高国强、王燕校注:《云南历史大事记》
云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 K297.4/265

袁嘉穀(1872-1937),字树五,别字澍圃、树圃,晚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近代学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历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浙江提学使、浙江布政使等职。辛亥鼎革,率眷归滇。1923年,任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教授,直至终年。著有《卧雪堂文集》《卧雪堂诗集》《卧雪诗话》《滇绎》《移山簃随笔》《石屏县志》等。此外,还纂辑有《东陆诗选》《滇南金石萃编》《滇南书画集》《滇贤遗像遗墨》等。
《大事记》是袁嘉穀应云南通志馆之邀而作,1935年成稿,当年由云南大学石印出版,后收入《新纂云南通志》。书不以朝代为限,而是按云南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将滇云历史分为上古代、中古代、近古代三段,记自唐尧至清宣统三年(1911)间的历史大事,注重经济文化、民情风俗、地方掌故的记述、考证和评价,是一部完整的云南编年史。2019年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校注本,校勘注释多精确,实为一般读者了解云南历史的上好读本。
02 方树梅著,戴群整理,吴格审定:《北游搜访文献日记》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本馆所藏为余嘉华整理《笔记二种》,K825.4/120,然新版较善
方树梅(1881—1967),字臞仙,号雪禅,一号梅居士,又号盘龙山人,晚号红豆老人。云南晋宁人。藏书家、文献学家。1942年任云南大学文史教授,1951年被聘为云南大学终身教授。1954年,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毕生从事云南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著述宏富,主要有《学山楼文集》《学山楼诗集》《明清滇人著述书目》《滇南碑传集》等,多未付梓。云南大学图书馆善本室藏有其多数作品。
《北游搜访文献日记》一般称为《北游搜访滇南文献日记》,是方树梅北游访书时所记,自1934年12月14日由昆明出发始,至1935年7月11日回到昆明止。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方树梅游历广西、广东、上海、江苏、北平、天津、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访回许多珍贵云南文献;又与章太炎、金天羽、王献唐、姜亮夫、谈月色、朱希祖等名流赋诗唱和、赠书题卷,雅有情趣。今日读来,犹能感受到旧日风流。此书末附方树梅自撰年谱《臞仙年录》,尤可见其一生行实。
03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I266.1/60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在中国古史、边疆地理、民俗学和古籍整理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胡适语)。全面抗战爆发后,顾颉刚着力调查西北边疆。1938年秋由皋兰赴昆明,任教云南大学,直至次年9月离昆。其间,顾颉刚长期避居在昆明北郊浪口村,因其偏僻,鲜有宾客来访,故闲暇颇多,遂尽力读书写作,将旧日见闻写出,证之旧籍,后几经润饰、增益,于1949年由上海合众图书馆油印,名为《浪口村随笔》,以为纪念。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点校本,收入“新世纪万有文库”。书凡六卷,卷一《地理类》,卷二《制度类》,卷三《名物类》,卷四《史事类》,卷五《文籍类》,卷六《边疆类》,共122则,对古代制度、古文献、边疆民族等多有考辨,特别是“用民族风情和民俗习尚证诸中原古史,更开创了民族考古学的新领域”(顾洪语)。
撰写笔记是旧时学者治学的重要方法,顾颉刚说:“学者当先从笔记下手。笔记者,或长或短,悉如其分,不多衍一字,有简洁之美。其为文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此学术界之小品文也。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论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诚哉斯言,今日读书治学者岂可忽视笔记?
04 钱穆《国史大纲》(上下)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K20/15-3/V.1;K20/15-3/V.2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自学成才。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西南联大回迁后,任私立五华学院文科研究所所长兼导师,兼云南大学教授。1949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成才甚众。1967年离港赴台。著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论语新解》等。
1933年秋,钱穆在北京大学任中国通史讲席,撰《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抗战南迁,钱穆以此为基础,并自魏晋以下络续起稿,撰成《国史大纲》,于1940年出版。书凡八编四十六章,自上古三代记至抗战建国,是中国历史文化之通论。在书中,钱穆呼吁国人要对本国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主张“通经致用”,即会通古代历史知识,在现实政治下应用;强调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中国史是一首诗,是一片琴韵悠扬”。
此书出版后,被多所大学列为教科书,1949年后港台多次重印。据王鼎钧回忆:“一九七〇年代,台湾出现‘全民阅读’的盛况。我们曾经应邀参观成衣加工出口,偌大的厂房里望不尽的缝纫机,缝衣的女工都是小姑娘,有人在缝纫机上摆着一本书,一个纽扣钉好以后,下一个纽扣对准针眼之前,她朝书本瞄上一眼,她看的那本书竟是钱穆的《国史大纲》。”钱著之影响,于斯可见。
05 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
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K092/24

白寿彝(1909-2000),字肇伦,河南开封人。历史学家。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40-1944年间,在云南大学文史系任教,后执教于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中国史学史、中国民族史和中国通史的研究。主编《中国通史》《史学概论》等,著有《学步集》《中国史学史论集》等。
《史学遗产六讲》是白寿彝的代表作,收录六篇文章,其中《谈史学遗产》撰于1961年,全面归纳了中国史学遗产的主要成就,包括中国史学上有关基本观点的遗产、史料学遗产、历史编纂学遗产、历史文献学遗产、重大历史问题研究成果等;其余五篇《谈史学遗产答客问》《谈历史文献学》《谈史书的编撰》《谈历史文学》《再谈历史文献学》则撰于1981-1982年间,集中探讨历史观点、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和历史文学;末附《〈史记〉新论》《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两文,是《史记》研究的传世之作。《史学遗产六讲》是一部小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是史学爱好者的“入门之书”“指导之书”(瞿林东语)。
- 93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