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荐书榜(2023年第2期)——中国哲学

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巨大不同?我们每个人从少年时期起就不停追问的人生意义何在?中国人为何有着如此浓厚的乡土情结?中国古代思想以及传统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哲学,从而使其形成自身独特内涵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去书中找寻可能的答案,一起领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试图找寻我们“人生问题”的解决方案……

01 《传习录》

王阳明著2008年版

中州古籍出版社

(索书号:B248.24/1-2)

王阳明(1472-1529),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也是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伟大圣人,“心学”创始人。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02《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著 2003年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G12/20)

梁漱溟(1893-1988),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与他其他著述一样,充满着“问题意识”。从大的方面来说,梁漱溟毕生思考的两大问题是“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每个人从少年时期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设法用“本能”、“理智”和“理性”这样一些西方人也能理解的概念来讨论问题。在梁漱溟这里,中国文化对一个有意义人生的重要性不限于中国一隅;中国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也不只是因为它对于民族生存和国家重建所具有的工具价值。梁漱溟先生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就要保存中国传统。后来梁漱溟也曾更加明确地指出:“世界未来的前途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我相信,人类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不应该还是以物为先,而应该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先,以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安共处友好地共同生活为先。” 对今天如何阅读《中国文化要义》一书,这是一条很好的启示。

03《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2013年版

三联书店

(索书号:B2/31)

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作者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同时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全书共28章,前18章主要讲述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后10章主要阐述中国哲学在古代思想上新的发展和开拓。书中系统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精神和背景,诸子百家的不同哲学观、人生观,以及现代哲学的发展和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是中国哲学开宗立派作品之一。作者认为,“对于人生有系统反思的思想”即为哲学,但相对于哲学的抽象与思辨色彩,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着很强的社会指向性,充满了人文关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体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知识论的统一。

04《乡土中国》

费孝通著2007年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C912.82/128)

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

1938年,费孝通从英国返回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成立社会研究室开展调查工作。1938-1946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室。《乡土中国》正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问题。其中谈到差序格局时,作者认为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通。

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05《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著1986年版

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B2/239)

李泽厚(1930-2021),著名美学家、哲学家。

本书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四大因素,孟、荀从内、外两方面展现以光辉为个体人格和伟大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内部精神。本书以此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